欢迎光临北京博爱堂名医馆!
您现在的位置: 主页 > 疾病科普 >
【疾病科普】孩子频现“怪动作”?警惕!这可能是小儿抽动症的前兆!

当孩子们不自觉地展现出“挤眉弄眼”或频繁“清嗓子”的行为时,许多家长初时可能会误以为这是孩子养成的坏习惯,进而采取批评态度。

然而,经过医疗检查,这些表现往往被揭示为抽动症的症状,该病症常见于儿童阶段,其持续时间可从短暂到数年不等。

 

图片

抽动症在儿童中的表现多始于面部和颈部的细微动作,如眨眼频繁、眼睛眯成一条缝、嘴巴不时噘起,以及头部和肩部的无意识摇动和耸肩缩颈。

随着病情的发展,这些动作可能逐渐扩展到身体的其他部位,如伸展手臂,并伴有咳嗽和清嗓子的声音。患儿的病情常处于波动状态,轻重不一,且受到情绪状态的影响显著。

在心情轻松时,症状可能有所减轻,尤其是在睡眠期间通常会消失。然而,在紧张、焦虑或体力透支的情况下,病情往往会明显恶化。

由于这些症状对日常生活的直接干扰不明显,它们常常被低估或忽视,导致许多家长未能及时意识到这是一种需要医疗关注的疾病,而将其误认为是孩子的正常顽皮行为或不良习惯。

图片

 
 

不治疗抽动症,会给孩子造成哪些麻烦?

 

通过综合运用药物治疗与心理行为干预策略,儿童抽动症在青春期时往往能得到显著的改善。然而,若任由病情发展而不加治疗,其潜在影响将不容忽视。

一、引发自卑情绪

抽动行为会严重阻碍患儿与同龄人之间的正常交往,引发自卑情绪,导致患儿在社交场合中退缩不前,行为显得不够成熟,甚至可能出现社交障碍、口吃等问题。

二、容易陷入社交困境
长期未得到治疗的抽动症还可能影响患儿的品行和纪律,进一步加剧其社交困境。
三、可能阻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
缺乏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会深刻影响患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建立,阻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,甚至可能诱发反社会心理倾向,对患儿的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。
 
因此,对抽动症患儿进行及时、有效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。
 

图片

小儿抽动症的原因

 
  • 感染因素:多种感染性疾病,如上呼吸道感染、扁桃体炎、腮腺炎、鼻炎、咽炎、水痘、各型脑炎、病毒性肝炎等,可能触发或加重抽动症状。这些感染可能导致机体免疫机制受损,从而增加抽动症的发病风险。

  • 精神因素:惊吓、情绪激动、悲伤等精神刺激,以及观看惊险电视、小说和刺激漫画等,都可能导致大脑多巴胺浓度增加,进而诱发或加剧抽动症状。

  • 家庭因素: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。长期存在的不和谐因素,如父母关系紧张等,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,甚至可能导致应激障碍,从而增加抽动症的发生概率。

  • 环境因素:孩子经常受到同学欺负,或长期处于吵杂、烦闷的环境中,也可能导致大脑多巴胺分泌过多,进而引发抽动症状。

  • 心理因素:典型的强迫症、封闭的心理、过于活跃、过激、性格过重等心理因素,都可能影响大脑多巴胺的正常分泌,从而与抽动症的发生有关。

  • 器质性因素:研究表明,抽动症属于器质性疾病。约50%-60%的抽动症患儿存在脑电图非特异性异常,这进一步支持了抽动症与脑部器质性病变之间的关联。

  • 其他因素:某些突发的疾病,如上呼吸道感染、脑部的轻微损伤、癫痫、外伤、一氧化碳中毒、中毒性消化不良、过敏等,都可能影响大脑发育和神经递质的分泌,导致锥体外系运动神经失调,从而引发抽动症。

图片

如何应对小儿抽动症?

1、远离电子产品,多和孩子沟通。
2、养护脾胃,避免频繁积食,忌口寒凉,油腻,甜食。
3、保护孩子心理健康,老师和家长不要当众指责患儿。
4、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抽动症状,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,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,积极采取治疗。

注:本文配图已获版权方授权,未经允许禁止盗用。

提醒:本文为医学科普,供读者参考学习,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,如有不适症状,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。
阅读相关 查看更多
24 2024.12
17 2024.12
15 2024.12
11 2024.12
11 2024.12
11 2024.12
11 2024.12
29 2024.10
29 2024.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