梗阻性黄疸是指胆道内或胆道邻近部位的良、恶性病变阻碍胆汁由胆道流入十二指肠,引起胆道内压力增高,胆汁由肝细胞和毛细胆管逆流入血,使血液中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引起黄疸。
常见于肝内外胆管结石、反复(急性)胆道感染等良性疾病及肝胆胰或胆道恶性肿瘤等恶性疾病。
中医对梗阻性黄疸的 辨证论治
黄疸的发病与肝郁不疏引发的气机郁滞有直接相关性。
肝气郁结往往会导致胆汁无法顺利排出,从而引发黄疸。因此,临证疗黄疸时,以祛湿退黄为基础,辅以理气法治疗,往往收效较佳。
中医认为治疗黄疸主要以疏通气机的治疗方法,例如宣肺利水、疏肝解郁等法,均可辨证酌情选用。
热毒蕴结型:
主要表现:心下痞硬,上腹胀满或积块,质硬痛剧,胸胁苦满,烦闷,身热不退,恶心呕吐,小便黄赤,大便秘结,舌质红,苔黄腻,脉弦数有力。
治法:和解少阳,内泻热结
肝胆湿热型:
主要表现:面目身黄,小便黄赤,恶心呕吐,上腹部胀满不适,食欲不振,疲乏无力,胁肋疼痛,口苦口臭,便溏味重,发热缠绵,口渴而不喜饮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。
治法:清肝利胆,祛湿降浊
脾虚湿阻型:
主要表现:上腹部不适或按之痛减,面浮色白,胸闷气短,纳食减少,大便溏薄,肢体乏力,甚至面浮足肿,或头眩心悸,舌淡苔薄,脉沉滑。
治法:健脾和中,燥湿消痞
肝阴亏损型:
主要表现:上腹痞满或触及肿物疼痛,烦热口干,低热盗汗,胸胁不舒或疼痛,消瘦纳呆,大便干结,小便色黄,舌红少苔,有裂纹,脉细数或细涩。
治法:滋阴涵木,消癥散结
王逊 主任医师
专家介绍
王逊,医学硕士,主任医师,出身于中医世家,师承母亲孙桂芝教授,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者之一。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特需门诊专家,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孙桂芝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;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“3+3”孙桂芝名老中医工作室负责人;北京孙桂芝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;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副会长;北京中医药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。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,对孙桂芝教授扶正培本法为主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继承,采用整体辨证和微观辨病相结合诊治了中晚期各种肿瘤患者10余万人次。
擅长治疗
对胃癌、肠癌、肝癌、肺癌、乳腺癌、脑瘤等常见肿瘤,采用中医中药配合西医放化疗,对放化疗的减毒增效及抗转移防复发方面,探索出一系列有效的方剂方药,取得明显的疗效。
出诊安排
博爱堂西站馆:每周三夜诊(18:00-20:0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