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北京博爱堂名医馆!
您现在的位置: 主页 > 疾病科普 >
【疾病科普】“鬼剃头”并不可怕,且看中医如何收拾它

斑秃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脱发,

通常局部皮肤正常,

一般无自觉症状。

中医称为“油风”,

俗称“鬼剃头”

 
 
图片
 
 

斑秃脱发在生活中也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脱发类型,然而这种脱发很是麻烦,它没有局限性,任何人都可以发生,而且没有年轻阶段。斑秃会让你的头发一块一块的脱落,露出白色头发,就像神鬼所为,所以民间也称鬼剃头。

 

 
壹·斑秃的中医原因
 

中医认为,气虚、血虚、风邪、精亏、血瘀、血燥等因素均可导致斑秃的发生。

血热生风

心主血脉,主神明,“大率发属于心禀火气”(寿 世保元·须发》):过食辛辣,炙博之味,或情志抑郁化火,损阴耗血,血热生风,风随气上窜于巅顶, 毛根得不到阴血濡养,头发则可突然脱发。

 
血瘀毛窍

清《血证论·瘀血》称“瘀血在上焦,或脱发不 生”。王清任《医林改错》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中说 :“头发脱落,各医书皆言伤血,不知皮里肉外血瘀 ,阻塞血路,新血不能养发,故发脱落”。

 
气血两亏

气虚血难生,血虚不能温煦肌肤,毛根空虚,故 成片脱发:《诸病源候论·毛发病诸候》说:“… … 血盛则荣于头发,故须发美;若气血衰弱,经络虚竭 ,不能荣润,故须发脱落。

 
肝肾不足

肝肾不足,精血不化,则发无生长之气:《内经·素问》中有“……肾气实,发长齿更……肾气衰,发坠齿槁 ”

 
 
图片
图:斑秃的原因
 
 
贰·中医治疗斑秃
 
中药内服
 
 
血热生风

以突然脱发成片,偶有头皮瘙痒,或伴头部烘热,心烦,夜寐不宁,舌苔薄,脉弦为常见症。治以凉血熄风,养阴护发。以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为主。

 
气滞血瘀

气滞血瘀,以头发脱落前有头痛或胸胁疼痛,急躁不安,喜叹息,舌有瘀点、瘀斑,脉沉细为常见症。只要治法为通窍活血。方用通窍活血汤。

 
血虚风噪

气血两虚,以多在病后或产后头发呈斑块状脱落,毛发稀疏枯藁,触摸易脱,伴唇白,心悸,气短懒言,倦怠无力,舌质淡,脉细弱为常见症。治以益气养血,以八珍汤加减。

 
肝肾亏虚

肝肾两虚,以平素头发焦黄或花白,发病时呈大片均匀脱落,甚或全身毛发脱落,伴头昏,耳鸣,目眩,腰膝酸软,舌质淡,舌苔白,脉细为主,治以滋补肝肾,常用七宝美髯丹加减。

      具体需要专业的中医师望闻问切来辩证论治,不可妄自用药。

中药外治
 

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,加强毛囊营养,刺激毛囊由休止期进入生长期为主。外用方药物如侧柏叶、毛姜、当归、补骨脂、红花、人参、斑鳌、何首鸟、丹参、川芍、旱莲草、川椒等,具体应就医后酌情使用。

针灸按摩
 

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,以体针结合梅花针扣刺治疗,每周三次,连续治疗2月,起初脱发区多开始长出纤细的黄白色毳毛,将此毳毛刮去,嘱患者继续每晚睡前梅花针扣刺局部脱发皮肤,可配合中药煎剂口服,一般数周即可长出新发。

 

最后,斑秃的预防难度较大,但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,对斑秃的预防有非常积极的意义。

图片
 
图片
图片
 
 
 
 
叁·如何预防斑秃
 
 1、适当减少心理压力
 
 

大多数年轻人群的压力都比较大,如果长期处于重压状态之下,就会导致体内各种激素水平异常,内分泌也会失调,就会导致头皮部位血液循环不畅。

 

头发就会导致因营养不良而出现大量掉发现象。所以在日常中,一定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,不要长期出现负面情绪,并且要学会适当减轻一些心理压力。

 
图片
 
2、保持作息规律
 
 

年轻人群掉发的另一个原因,与长期熬夜有关。熬夜的过程当中,大脑会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下,头皮部位的血液循环会发生不畅,导致头皮部位缺血,就会使毛囊快速萎缩并出现大量掉发行为。

 

所以对于年轻人群来说,不要出现熬夜现象,并且一定要早睡早起。

 
 
图片
 
 
 
3、调整好饮食习惯
 
 

现代大多数年轻人群的口味比较重,特别喜欢吃一些高油、高盐、高糖类以及辛辣刺激类的食物。

 

这些食物不但会使得胃肠道功能受损,还会使进入体内的脂肪含量增加,很容易引起肥胖。

 

而且过多的脂肪在身体当中无法及时排泄,就会使得毛囊受到堵塞,势必就会出现大量掉发的情况。

 

所以年轻人群一定要注意饮食方面的调理,不管是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,都应合理摄入一些。

图片
 
4、做好头发部位的清洁与保养
 
 

不管是年轻男性还是女性,不要出现频繁染发、烫发等行为,这些行为都会导致发质受到严重影响,而且会导致毛囊部位受损,也会出现大量脱发的情况。

 

另外,应根据自己的发质选择洗发水和护发素。并注意每隔两天左右的时间洗一次头发,不可以出现长时间不洗发或者是每天一次或多次洗发的行为。

图片
 
提醒:本文为医学科普,供读者参考学习,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,如有不适症状,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。
阅读相关 查看更多
15 2024.10
13 2024.10
13 2024.10
13 2024.10
13 2024.10
12 2024.10
12 2024.10
12 2024.10
12 2024.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