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风这一疾病常常让人谈之色变,其带来的疼痛难以忍受,且易反复发作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。然而,对于痛风的成因,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——认为饮食中的高嘌呤食物是罪魁祸首。那么,饮食因素在痛风发病中究竟占据多大的比例?
最新研究表明,饮食因素在痛风发病中仅占约20%的比例。虽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、肉类、海鲜等会增加尿酸的生成,但人体内源性嘌呤的产生才是尿酸的主要来源,占到了80%。因此,单纯通过控制饮食来降低血尿酸水平,效果往往有限。
在中医理论中,痛风属于“痹症”范畴,与“湿热”、“痰浊”、“气滞”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。中医认为,人体湿浊内生过多,导致脾肾功能失调,脾失健运,肾不能分清泌浊,湿浊流注关节、肌肉,造成气血运行不畅,经络阻塞,从而引发痹痛,即痛风性关节炎。若湿浊之邪不能彻底清除,还可能进一步导致肾损害,发展为痛风性肾病,甚至慢性肾衰。
● 湿热: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中,或者饮食过于油腻,容易导致体内湿热积聚,湿热阻滞经脉,影响气血运行,从而引发痛风;
● 痰浊: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储痰之器。当脾运化水湿功能失常,肺不能通调水道正常排痰时,痰浊就会在体内积聚,阻碍气血运行,诱发痛风;
● 气滞:情志不畅,或久坐少动,都会导致气机郁滞,血行不畅,形成痛风。
合理控制饮食:虽然饮食因素不是主导,但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仍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。同时,避免过多摄入酒精,因为酒精会促进尿酸生成并抑制其排泄。
保持适当体重:肥胖是引发痛风的危险因素之一。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,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,有助于减少痛风的风险。
增加水分摄入:多喝水可以促进尿酸的稀释及排泄,建议每天至少饮水2L。在喝水时,可以加入一些具有利尿、清热作用的中草药,如菊苣、栀子、葛根等,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。
中医调理:中医主张调整整体体质,通过中药、针灸、拔罐等方法来调理身体。例如,可以使用黄芩、泽泻、车前子等草药来清热利湿;使用当归、川芎、红花等草药来活血化瘀。这些草药的使用需要根据个人体质进行调整,不能一概而论。
注:本文配图已获版权方授权,未经允许禁止盗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