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照患病时间的长短,可以分为早期、中期、晚期,分别对应中医的阴虚热盛型、气阴两虚型、阴阳两虚型。
糖尿病早期:阴虚热盛
一般50岁以内的中青年、病程在5年以内的,可以归为早期,这个阶段并发症少且轻。糖尿病早期一般会有口渴爱喝水、吃得多容易饿、脾气急躁、便秘等表现。
糖尿病中期:气阴两虚
糖尿病中期多见于51-60岁的中老年人,病程6~15年,会出现很多并发症,但好在并发症相对都还比较轻。临床表现多为乏力、容易出汗、可能有点心慌、轻度口渴、心烦失眠等。
糖尿病晚期:阴阳两虚
这个阶段往往会有很多严重的并发症,比如由于下肢血管狭窄闭塞,引起腿冷、凉、麻、痛。同时还可能会伴随怕冷、下肢水肿、夜尿频多、胸闷等症状。
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反映血糖控制效果
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说明血糖平时控制不好,想要降低糖化血红蛋白,必须进行积极地控糖,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情况,然后根据血糖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。
1. 糖化血红蛋白≤7%
餐后2小时血糖通常不超过10.0mmol/L,全天血糖波动较小。如果进一步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,加上适量运动等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。
2. 糖化血红蛋白>7%
空腹血糖往往会高于7.0mmol/L,空腹血糖是全天血糖的基准线,因此预示着餐后血糖也会升高,即全天血糖整体均有升高。说明控糖治疗方案需要调整,未服用降糖药者应考虑服用降糖药,服用降糖药者应调整用药剂量或种类。
另外不同年龄段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要求也不一样。
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好处
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前期患者,具有显著的降低血糖、调节血脂、改善整体症状、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等多重疗效的优势。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前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,不仅可以降低风险,而且不良反应少。若生活方式干预不佳或西药应用不理想,也可以首选联合中医药进行治疗。
中医治疗糖尿病注重辨证施治和整体调理,通过调整脏腑功能、改善气血运行等方式,达到降低血糖、缓解消渴症状的目的。
肖月星 主任医师
专家介绍
肖月星,主任医师,医学博士,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,从事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。师从首都国医名师林兰教授,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,师承国医大师家薛伯寿先生,融汇“伤寒”“温病”“瘟疫”学说,探索薛伯寿先生在诊治外感热病方面的独特经验,体会内伤杂病,尤其是消渴、瘿病等病证的诊治心得。全国第18批博士服务团成员,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;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、吴阶平医学基金会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研究10余项;参编著作五部。
擅长治疗
甲状腺(甲状腺结节、甲状腺癌、甲亢、甲减、甲状腺炎)、甲状旁腺、肾上腺等内分泌系统疾病;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(调控血糖、糖尿病宣教、糖尿病酮症、糖尿病肾病、周围血管周围神经病变)、血脂代谢紊乱、高尿酸血症(痛风)、肥胖、骨质疏松等代谢性疾病;及痤疮(毛囊炎)、多囊卵巢综合征、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中医药临床防治。
出诊安排
博爱堂西站馆:周一下午
提醒:本文为医学科普,供读者参考学习,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,如有不适症状,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