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北京博爱堂名医馆!
您现在的位置: 主页 > 疾病科普 >
癌从口入?癌细胞超爱的食物,再喜欢也别多吃!夜间4种表现,或是癌症发出的信号,中1个就该去医院!【王逊 | 主任医师】

据我国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癌症新发患者约406万,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约241万。

数字很难带我们直观地认识到癌症的危害,但这每个数字的背后,都是无数破碎的家庭。

大家要知道,癌症并不是不可预防的。“癌”字三个口,常言道,病从口入,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,预防癌症的发生。

癌细胞喜欢的这9种食物,再喜欢也要克制!

第一,不吃腐坏的水果,腐烂的水果常常成为黄曲霉毒素和其他霉菌毒素的滋生地。

第二,少吃油腻的菜,油腻饮食可能导致体内致癌物质含量增加。如果再很少吃蔬菜,肠胃蠕动慢,这会使致癌物质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,从而增加与肠壁接触的机会,提高了癌变的风险。

第三,少吃鱼干、腊肉、腊肠等腌制食物,其中含大量硝酸盐,在胃内被转变为亚硝酸盐,然后与食物中的胺结合成亚硝酸胺,具有很强的致癌性,会导致胃、肠、胰腺等消化器官癌变的几率升高。

第四,不吃复炸油炸过的食物,复炸油炸的食物容易被苯并芘污染。苯并芘是一类有机化合物,它具有强烈的致癌性,能够增加人体罹患恶性肿瘤的风险,特别是肺癌和胃癌等。

第五,少吃高脂肪食物,高脂肪饮食显著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率,可能还与前列腺癌、子宫内膜癌、膀胱癌、胆囊癌等的发生有关。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。

第六,加工肉能不吃就不吃,研究表明,每天仅食用50克的加工肉制品,如下腹部常见的结直肠癌的风险就会上升约18%。

第七,红肉不要吃过量,红肉包括猪肉、牛肉、羊肉等,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癌症研究机构已将红肉列为2A类致癌物清单中,过量摄入红肉可能增加患大肠癌等风险,食用红肉要适量。

第八,少喝含糖饮品,据研究揭示,成年女性如果每天含糖饮料的摄入量超过473.12毫升,她们罹患早发性结直肠癌的风险将显著增加。对于奶茶、含糖饮料不离手的女生来说,频繁且大量摄入含糖饮料可能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。

第九,少吃炭烤肉,炭烤的过程中,高温会使肉类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发生反应,产生一些致癌物质,如杂环胺。特别是当肉类被烤焦时,这些致癌物质的含量会显著增加。

夜间4种表现或是癌症发出的信号

中1个就该去医院!

1.持续性疼痛

出现与平常不同的、不寻常的疼痛感,即使在休息或静止状态下,疼痛仍然持续或加剧,一定不要掉以轻心,可能是骨转移性疼痛。

2.停不下来的干咳

干咳作为肺部磨玻璃结节的一个可能症状,在夜间睡眠状态下出现持续性干咳时,应当考虑是否与肺部磨玻璃结节有关。

3.盗汗

淋巴瘤是常见的一种可能引发盗汗的癌症。淋巴瘤除了盗汗外,还可能伴有体重下降、疲惫乏力及淋巴结肿大等现象。夜间盗汗也可能是由于结核、甲亢、内分泌失调等疾病引起。

4.频繁腿抽筋

癌症可能导致患者体内钠、钾、钙、镁等元素的代谢异常,表现为电解质紊乱。这可能引发一系列身体反应,包括肌肉收缩受到影响。

无论身体出现上述的哪个症状,长时间无法缓解,患者都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。这些症状可能是癌症或其他潜在疾病的信号,不当回事可能会延误病情的诊断和治疗。

中医治疗癌症

按照中医理论,癌症属于阴证的范畴。这是因为癌症的形成与阳气不足或郁遏有关。当阳气不足或受到郁遏时,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,无法有效地进行温煦、推动和疏散。

这种情况下,气血的运行会受到阻碍,导致局部的气血瘀滞和毒素的积聚。久而久之,这些瘀滞和积聚的毒素就会形成癌肿,即我们所说的癌症。

中医治疗癌症主要是从调节阴阳平衡、解毒、散结、行气活血和辅助正气等方面入手,旨在消除体内的病邪,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。

注:本文配图已获版权方授权,未经允许禁止盗用。

提醒:本文为医学科普,供读者参考学习,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,如有不适症状,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。

王逊  主任医师

专家介绍

王逊,医学硕士,主任医师,出身于中医世家,师承母亲孙桂芝教授,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者之一。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特需门诊专家,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孙桂芝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;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“3+3”孙桂芝名老中医工作室负责人;北京孙桂芝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;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副会长;北京中医药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。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,对孙桂芝教授扶正培本法为主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继承,采用整体辨证和微观辨病相结合诊治了中晚期各种肿瘤患者10余万人次。

擅长治疗

胃癌、肠癌、肝癌、肺癌、乳腺癌、脑瘤等常见肿瘤,采用中医中药配合西医放化疗,对放化疗的减毒增效及抗转移防复发方面,探索出一系列有效的方剂方药,取得明显的疗效。

出诊安排

博爱堂西站馆:隔周周三下午

提醒:本文为医学科普,供读者参考学习,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,如有不适症状,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。

阅读相关 查看更多
13 2024.09
13 2024.09
13 2024.09
13 2024.09
11 2024.09
11 2024.09
09 2024.09
09 2024.09
09 2024.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