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脑对于我们人体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它容易出现的一种病症就是小脑萎缩。
研究表明,小脑萎缩在我国的发病率相对较高,并且患病率逐年上升。据统计,小脑萎缩的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000万。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,数据统计,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1.19%,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3.22%。
①走路犹如喝醉酒(眩晕感)。
②动作反应较不灵活,动作的流畅性丧失,提重物有困难。
③上下楼梯双腿不协调,肌肉僵硬,无法精确的完成某些特定动作,如跑步、爬山、打球等。
④静止站立时,身体会前后摇晃,端水时容易溅出。行走时容易撞到墙上或门框上。
⑤眼球转动有障碍,无法快速的转移目标。
⑥辨别距离能力不良,如打不到乒乓球。
小脑萎缩与老年痴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。小脑萎缩主要是指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小脑容积变小,这通常伴随着小脑皮质变薄和小脑蚓部萎缩等症状。
小脑是人体的平衡中枢,因此小脑萎缩的主要表现为运动失衡、走路不稳、说话缓慢、眼震等。而老年痴呆,通常指的是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发生退行性病变,主要表现为记忆力衰退、认知障碍等症状,严重时可能丧失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。
小脑萎缩的易感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、长期处于有毒物质环境的人群、有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病的人群、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群以及长期酗酒的人群。年龄增长导致的神经系统老化是小脑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,而长期接触化学、农药等有毒物质,以及高血压、冠心病等慢性病,都可能影响小脑的供血和功能,导致萎缩。
小脑萎缩确实有一定的遗传性。部分类型的小脑萎缩,如脊髓小脑共济失调(SCA),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,并可以按照特定的遗传方式在家族中传递。然而,并非所有的小脑萎缩都是遗传性的,还有许多其他因素,如脑血管疾病、感染、中毒、外伤、营养缺乏等,也可能导致小脑萎缩。
在治疗小脑萎缩方面,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根治方法,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、中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方法来缓解症状。药物治疗包括使用维生素类药物、改善线粒体功能的药物、扩血管药物以及抗癫痫药物等。
中药治疗则侧重于调理肝肾、补益气血等方面,常用的中药有人参、黄芪、当归、枸杞子等。
康复治疗则包括经颅磁刺激等方法,以改善小脑萎缩的症状。
改善生活方式:日常注意清淡饮食,避免高脂、高油、高热量食物,尽量少饮酒或戒酒,减少脑梗、脑出血等高危因素;适当做一些利于小脑的运动、增强自身免疫力,
治疗原发病:小脑萎缩跟缺血、缺氧性脑疾病相关,如脑卒中、一氧化碳中毒等,所以要积极配合治疗原发性疾病,防止脑萎缩发生。
完善基因检测:小脑萎缩也有一定的遗传倾向,如脊髓小脑变性就属于遗传疾病。父母可在孕前需做好筛查以及基因检测,早发现早治疗。
注:本文配图已获版权方授权,未经允许禁止盗用。